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2016-04-25 13:33: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共4篇)高适边塞诗高适边塞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高适边塞诗皆抒发了他们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由于高适五十岁方入仕,长期失意落...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表达了高适》,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适边塞诗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一)

高适边塞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

高适边塞诗皆抒发了他们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由于高适五十岁方入仕,长期失意落魄,故其边塞诗中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如“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赠别王十七管记》)、“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信安王幕府诗》)、“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武威同诸公过扬七山人》)。

他的边塞诗皆反映了军旅生活,征战场面,皆歌颂了前线将士安边保国、艰苦奋战的精神,如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由于高适出身贫寒,并且早年至中年皆穷愁潦倒,饱经忧患,故其边塞诗也常能体恤士卒疾苦,揭露将帅骄逸,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候少府》)、“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藓门·其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四十尚躬耕”、“五十无产业”,甚至“求丐、取给”,故其边塞诗中常看到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披露。

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征人思乡、居妇念远之情,如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塞下曲》)、“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

高适的诗描绘了边塞的民俗风情,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表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

神。

高适常常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色彩。他既反对妥协和亲的政策,也反对辗转久战的策略,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前者造成“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这种边患频繁的局面;后者造成“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这一劳民伤财的后果;他主张“总戎扫大漠,战擒单于”。集中全力,一战成功,永绝边患;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庶物随交泰 ,苍生解倒悬。卤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信安王幕府诗》),是“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瞧阳酬别畅大判官》)用战争消灭战争,用战争争取和平;他反对穷兵黩武,滥用武力;“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其二》)他揭露主帅主人,策略失当,致使败亡惨重:“亦谓扫 枪,旋惊陷蜂( 《赠别王十七管记》)、”五将深入,前军止半回”(《自蓟北归》);他指责边将隐其败状,妄奏军功而受勋封赏:“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赠别五十七管记》)他忧虑边将偷惰欺蔽而边守废驰,胡虏凶顽:“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蓟中作》)他颂扬武功,但也反对滥杀:“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在庆贺胜利的同时,他又注视着新患,他怒斥奸邪弄权,策勋不公:“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禀,使者亦辛酸。”(《东平留曾狄司马》)这才是高适边塞诗审美情趣的主要方面,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

高适的“主理”,并非不涉山水景物,他也有一些写景佳句,如“湍上急流声如箭,城头残月势如弓”等等,他的边塞诗中竟没有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其中所涉景物,也不过是作为情理的点染罢了。他的审美情趣、创作指向在于社会美,在于政治、军事、民情等事关大局的一面。《旧唐书》本传胃高适“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高适”也自谓“明时好画策,动欲于王公”(《东平路作三首》其二),“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故形诸歌咏,自然就国魂军心,处士横议了。

高适边塞诗皆平易自然,整炼浏亮,劲健有力,然高适更质朴古雅,更沉雄遒上,故陈绎曾的《诗谱》谓高适诗“尚质”,胡应麟的《诗薮》谓高适诗“黯淡”,王世贞的《艺苑危言》,用一个不很恰当,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的比喻来说,高适的语言风格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曹操。

在抒情手法上,高适边塞诗常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写出征,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体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慰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燕歌行》),以时、空为序,主要用铺叙手法来表现,高适在铺叙中常夹议论,如《燕歌行》的前八句铺写出征,中间杂以“男儿本自重横行”的见解;次八句叙述战斗,中间夹以“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论断;“铁衣”四句写两地相思,中间又以“玉箸应蹄别离后”作一推理;“边庭”四句写战地苦说,其中又以“边庭飘摇那可度”作一判断;最后四句总结全篇,点明主题,中间又夹“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议论。王夫之的《唐诗评选》谓其“铺排中即为诽刺”,徐献忠的《唐诗品》谓其“直举胸臆”,有着明显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特点。

在景物描写上,高适常常是大笔勾勒,线条粗犷;如高适的“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其二)、“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蓟中作》)、“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登百丈烽》其一),“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送李侍御赴安西》)、“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赔窦侍御泛灵云池》),的确是凌空挥洒,粗疏犷放,雄迈高远;故《诗薮》云:“高常侍诗有雄气,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从创作方法上看,高适诗平实沉著,为典型的现实笔墨;高适总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像平面镜一样去观照,而不像三梭镜那样去折射。如思乡之作,高适则“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左云霖在《试论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文中说:“高适的诗歌,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观高适的诗作,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高适总是按客观事物固有的风貌、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反映它。简括地说,就是:实写,写实。

高适一生,“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故其为诗,自然就“感激多愠见”(《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薄》)、“悲歌益不平”(《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了。他时而叹身世不遇,时而忧安边失策,时而刺主帅非人,时而悯士卒疾苦……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悲”的一面;同时,他又是一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的将星义士,他总是怀着“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信安王幕府诗》)的壮志,并且“秉戊知恩重,临戎觉命轻”(《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执着、坚毅地去追求,去实现他的理想,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壮”的一面。他那苍劲质朴的语言、粗豪犷放的笔触、博大雄浑的意境以及强烈宾政论色彩、直拙的写实手法,又极大地强化了这种“悲壮”的气氛。【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高适一生,虽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但他先存的作品,却大部分写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前。他在盛唐诗坛上的成就,用杜甫的话说,就是“独步诗名在”。高适之所以取得“朝野通赏其文”的诗名,是因为他并没有被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的表面繁荣所迷惑,而能比较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的不少弊端,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各种主要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特别是尖锐复杂的边塞斗争生活。这是其作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一)高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适能以一个边塞诗人独步于当时和扬名于后世,是与他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的。他为了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曾亲身三次奔赴塞外,长期从军驰骋疆场。这在唐代边塞诗人中也是很突出的。“安史之乱”中,高适怀着“因国难以捐躯”的壮志,走向沙场,他的边塞之作是他豪壮的戎马生活的反映,诗中抒写了自己希望为国家解除边患而贡献力量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们在战斗中的英雄气概;谴责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边境和内地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他反对对敌人妥协和存在幻想,认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主张对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发动的掠夺战争进行解决抵抗。他希望有象李牧那样的良将:“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用武力对边患进行彻底清除,尽快结束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应该是:“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他渴望:“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这就是说通过战争,换取和平安定的局面,使生产得到发展,人民自由往来。他在河西时还响亮地唱出了“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这样的诗句。他诗歌中那些以热情、高亢的调子歌颂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作品,其出发点正在于此。如他在《塞下曲》中,描写天宝十二年收复九曲的战斗中,唐朝将士昂场的士气和所向无敌的声威: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系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他由衷地赞扬战士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高尚爱国节操。他以“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的志向来鞭策、勉励自己,立志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高适强烈的爱国感情,除了表现在对正义战争的歌颂和自己切望参加外,同时也表现在对不义战争的反对。因为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铁衣元戎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因此,他强烈希望“圣代休甲兵”。对那些滥用武力的统治者,他是坚决反对的,诗人严正指出:“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缅怀多杀戮,诗人增惨怆!”对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战争,对统治者的滥杀,他感到十分愤慨和悲痛。所以,当他天宝十年(751年)送兵到蓟北看到安禄山欲以边功恃宠,发动对契丹和溪的不义战争时,他沉痛地唱道:“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对安禄山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高适诗中强烈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对士卒的深切同情和将士们享乐无度的愤怒揭露。如[答侯少府]诗:“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以勿复言,欤伤我神!”对这种触目惊心的剥削压迫,广大士卒所受的非人待遇和惨重死亡,高适不禁悲涕“沾臆”,黯然“伤神”,足见其对人民感情的深挚。在他的名作《燕歌行》中,更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精练、沉痛的诗句,揭露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二)深切关心和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由于高适幼年家境贫寒,亲身参加了农业劳动,这不但使他对劳动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

而且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非常了解,在作品中有鲜明的反映。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十三首》中写道: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寂寥落,产业不足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742年),正是“盛世”时期,但高适诗中,就揭露出当时的赋税之重,反映了农村一片凋敝的景象,并说出了“深觉农夫苦”这样充满真挚感情的话。有时久雨不晴,他也会马上想到农民的悲惨处境,“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民,他请求:“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税应罢收!”他还以高度现实主义的笔调,追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中写道:

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理。一夕廛洛空,生灵悲暴腮!„„城池何萧条,邑室更崩摧。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这种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使他对鱼肉人民的统治者感到义愤,大胆地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在《效古赠崔二》中写道:【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在《行路难二首》中,对那些贵族纨绔子弟骄奢淫逸的生活,对那些巴结权贵的“富家翁”的纵情享乐、得意忘形的爆发户的嘴脸,都给予了辛辣的嘲讽。

在长期的漫游中,高适结识了不少下层官吏,使他相当深入地了解到官场的黑暗和污浊。特别是任封丘尉后,更有了亲身感受,他深有感慨地说:“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这真是对州县官吏生活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

因此他希望最高统治者“用能官,去庇秕政,人无菜色”,对那些残酷压榨人民的“魑魅”、对于“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的豪强,高适主张要像对“害群之马”那样,坚决除掉。这就是说不惩治那些“骄矜”的“奸猾”之徒,逃亡的人民是不会回到田亩的。 高适晚年,虽独当一面,戎马倥偬,诗作的少了,但当他看到蜀中人民惨遭剥削,仍然唱出了“罢人纷争讼,赋税如山崖”的诗句,并悲愤地说:“且田土疆界。盖亦有涯。赋税差科。乃无涯矣。为蜀人之计。不亦难哉!”可见高适关心民生的思想,一直并未减退。所以,史言高适“屡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从他的诗作也可以得到证实。

(三)为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而不懈的追求

高适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人。儒家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深。他虽一度辞去封丘县尉,但并不甘心就此引退。他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看到了由于贫富不均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有害于国家的种种弊端。作为一个刚直骨鲠、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心中深为焦虑不安:“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为了国家和人民,他要大胆说话。他切望得到朝廷重用,以便施展自己的抱负。在《东平路作三首》中说:“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而且更明确和自信地提出:“谁能奏明主,一试武城弦!”可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他的济世“良方”,得不到赏识;他的“王霸大略”,得不到施展,长期等待他的,只是报国无门。他的大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慷慨悲歌,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写的。

因他到处碰壁,所以他虽生当“盛世”,却感到“途穷”。他多次这样唱道:“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应知阮步兵,惆怅此途穷!”他感叹自己落到了“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的境地。因此,他对统治阶级压抑人才,自己壮志难酬感到非常激愤:“公侯皆我真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何来刈葵藿?”“睹君济时略,使我气填鹰!长策竟不用,高才徙见称!”高适的大胆揭露、愤怒呼喊,不仅使我们看到统治阶级树臻拔桂的罪恶,而且也反映出当时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

三年级语文下册8李广射虎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二)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友情链接

相关搜索: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他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威名远扬。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匈奴人愚昧无知,以为李广是神,懂得飞天遁地,自此便称李广为“飞将军”。更神奇的是,因为李广的名字威震边疆,据说匈奴人的婴儿夜晚哭啼,一但在耳边说出李广这个名字,婴儿马上就不敢哭了。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高适《燕歌行并序》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

推荐阅读:【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塞下曲(一) 塞下曲(二) 塞下曲(三)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卢纶 卢纶 卢纶

鹫翎金仆姑, 月黑雁飞高, 野幕蔽琼筵, 燕尾绣蝥弧。 单于夜遁逃。 羌戎贺劳旋。 独立扬新令, 欲将轻骑逐, 醉和金甲舞, 千营共一呼。 大雪满弓刀。 雷鼓动山川。

优秀课例:

《李广射虎》教学片断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划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 (指名朗读)

生: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是:“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塞下曲表达了高适】【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师:你们仔细读读这段话,你能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生:我觉得有点恐怖。 师:从哪里感受到?

生:那天是夜晚,而且月色朦胧。说明当时月光模糊,不明亮,看出去都是漆黑漆黑的,很恐怖。

生:我感到有点阴森。因为有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是什么让你感到阴森?

生:疾风和“沙沙”的声音。当时风吹得很大,很猛烈,“沙沙”的声音好像草丛里藏着什么怪兽一样。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朗读)

生:我看到了一片茂密的丛林,前面的野草被风吹得不停的晃动。 生:风从我的耳边刮过,我听到“沙沙”的声音,好像有怪兽在叫。 生:我好像看到前面草丛里蹲着一只老虎。

生:我好像看到前面有一只野兽,但是又看不大清楚。 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营造一下当时的气氛? (指名一生读)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不是很好) 怎样才能把当时幽暗的环境营造出来? 生:我觉得声音要轻一点才有感觉

生:要把“疾风”、“沙沙”这些词语读重些,让人听了心里害怕。 (继续指导朗读)

论高适边塞诗风格及成因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三)

论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及成因【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内容摘要: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其边塞诗具有悲壮、直抒胸臆、写实的独特风格,前人也多有论之。高适边塞诗之所以有这些独特的风格,与当时唐王朝频繁的边塞战争及文人从军的特殊时代以及其自身的坎坷而又丰富的经历和磊落、狂放不羁的性格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悲壮 胸臆语 写实 时代 经历

高适,唐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字达夫,性磊落,尚节义。父高偘,武后时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将领。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而以边塞诗成就最高。边塞诗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一、高适边塞诗风格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边塞诗风格独特,在众星璀璨的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广为流传。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

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1],殷璠称“朝野通赏其文”[2],杜甫赞其人“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3]

(一)、悲壮风格

严羽的《沧浪诗话》评价高适的边塞诗“读之使人感慨”[4],王士祯也有“高悲壮而厚”[5]之论,这道出了高适边塞诗的第一个特点:悲壮。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边塞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蓟门行》五首之五)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二首之二)的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人日寄杜二拾遗》)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作悲壮的东西。

高适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有时幽怨缠绵,各种不同的情景复杂矛盾,错综交织,苍凉悲壮,给人带来沉重的忧伤之感。它所表现的情调表面看来是不统一的,然而正是这样,它真实地表现了征戍者在不同情况下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诗的音韵随着内容的转变也在纡徐的转变着,音节的美和富有诗意的画面取得了谐和的统一。”[6]同时,此诗也“不失奋发激越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7]一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便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运用对比、衬托和环境描写、气氛渲染等手法写出将领的腐朽无能和士兵既愿为国家而死又系念妻室的复杂感情。[8]

又如《宋中十首》之一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一句,“悲”与“寂”实为景物对诗人心情的点染,愁绪无边在悲风千里的诵叹中以极含蓄的笔调结束全诗。这种悲壮、深沉的诗句还有不少,如“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蓟中作》),写景句含有不尽的心绪,意境沉雄悲壮。

(二)、“胸臆语”风格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称高适边塞诗“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9],徐献忠的《唐诗品》也谓其“直举胸臆”[10],这道出了高适边塞诗的另一个特点:胸臆语。胸臆语,即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用比兴手法较少。高适的边塞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直抒胸臆。《新唐书·高适传》说高适“负气敢言,权近侧目”[11],其诗有所感,有所激辄发,诗中“感激”一词多达十余处,如“平生怀感激”(《宋中送族侄式颜》),“伊余寡栖托,感激多愠见”(《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感激建安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这些都说明高适诗多以胸臆语抒慷慨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

高适边塞诗中直抒胸臆诗句很多,如代表作《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直接抒发了自己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又如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高适则以近乎直白的方式用诗把内心的思念像平面镜一样反射出来:“旅馆寒灯独不

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杜甫“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12]正是对其诗歌吐其所快不受拘束的直抒胸臆风格的恰当评语。

(三)、现实主义风格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高适诗尚质主理”[13]是高适边塞诗风格的第三个特点,简括地说,就是写实、现实主义。“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实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用平淡而生动的语言,直书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他的诗显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14]

刘开扬在其《论高适的诗》中首先称高适是“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然后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适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第一,其在"浪游"时期所写的伤不遇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才仍是大批地得不到任用,特别是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从而揭露了那些特权阶级的把持政柄,阻滞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第二,也是他的诗的最可贵的方面,是他能注意到人民的疾苦,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通过对良吏的称道,和对历史上的暴君贼臣的指责来表达他的关怀人民的思想。第三,他对于保卫边疆的战争,热烈地歌颂战功,但他对于战争给人民直接带来的痛苦也很早就心领神会,对战士寄寓了高度的同情;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的立场的。[15]

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高适的边塞诗:“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16]

高适的边塞诗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揭露战争,将鲜明的爱憎倾注入作品,笔力深厚,声情顿挫,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下层百姓(包

括士卒)的同情关注及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批评在高适的边塞诗中十分常见。“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蓟门行五首》之二)是对边防战士遭压榨的同情;“大夫东击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宋中送侄式颜》)反映战争给边疆人民带来的苦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东平路中遇大水》)是对遭遇水灾农民的怜恤;“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同颜少府旅宦秋中》)则是对州县官吏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是他对战争的意义的深刻思索。

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更是体现了其边塞诗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燕歌行》中有战士意气昂扬的出征、战场上艰苦卓绝的苦战、征人思妇刻骨的思念,有边塞的烽烟和萧瑟的穷秋,更重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也有浴血沙场的战士与耽于歌舞的将帅的尖锐对照。诗作将这些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广阔的边塞画卷,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和我军的危机,以及我军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待遇不等、苦乐不均的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无怪乎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呼后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天子非常赐颜色”又把矛头隐隐转向天子,这样就使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刻,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二、高适边塞诗独特风格成因

高适边塞诗悲壮、“胸臆语”和写实的风格背后有其深刻的时代及个人因素存在。

古诗塞下曲的诗意_塞下曲阅读答案_作者高适
塞下曲表达了高适(四)

<塞下曲>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诗词如下: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古诗塞下曲的诗意_塞下曲阅读答案_作者高适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古诗塞下曲的诗意_塞下曲阅读答案_作者高适
[赏析]
此诗描写前半部分描写了壮丽的沙场征战之景,渲染了一种宏阔悲壮的氛围。后半部分则是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万死不辞,要成为描像麒麟阁的立功之臣,并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本诗表达了作者的豪壮之情,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手法大气豪壮,宏大辽阔之气尽显。

相关热词搜索:塞下曲 高适 塞下曲 高适阅读答案
  • 1、塞下曲李益翻译(2015-12-19)
  • 2、塞下曲,卢纶第1首(2016-03-31)
  • 3、塞下曲,王昌龄(2016-04-23)
  • 4、塞下曲,2、3(2016-04-26)
  • 5、塞下曲六首其二(2016-10-18)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塞下曲表达了高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塞下曲表达了高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7479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