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采桑子晏殊翻译

采桑子晏殊翻译

2016-03-10 10:03: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采桑子晏殊翻译(共5篇)晏殊传+翻译+详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采桑子晏殊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晏殊传+翻译+详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

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

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

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从幸玉清昭应宫 幸:驾临 .

B.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 长物:多余的东西 ..

C.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 方:刚刚 .

D.臣老疾,行愈矣 行:行走 .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晏殊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①七岁能属文 ②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③殊怒,以笏撞之折齿 ④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⑤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⑥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C.晏殊做了宰相以后,更加选贤任能。皇帝也想凭借这些人才治理天下,可是因为孙甫、蔡襄二人的上奏而没能推行。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有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4分)

(2)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4分)

【参考答案】

1.D【行:将要

2.B【②间接;③非才能出众;⑥孙甫、蔡襄所为

3.C【设想没能推行是因为很多小人暂时受到重用

4.(1)皇帝喜欢他不欺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参考采分点:“爱”“既”“数”各1分,句意1分,注意补出主语】

(2)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参考采分点:“以„„为”“恨”“特”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做江南安抚使,把晏殊当作神童推荐给朝廷。皇帝下诏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晏殊一点都不害怕,拿着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皇帝非常赞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二日,又考试诗、赋、论。晏殊上奏说:“我曾经自己练习写过这篇赋,请考试别的题目。”皇帝喜欢他不欺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采桑子晏殊翻译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奉遗诏暂且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决定这个建议的。晏殊提出建议说:“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方案就决定下来。 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求拿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这些建议都被施行。

晏殊平时喜欢贤能之人,当世知名之人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自他的门下。等到他做了宰相,更加致力于推荐贤能之人,而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得到提拔重用,甚至官职做到了台阁,增加了当时的贤能人才。皇帝也下定决心,想凭借这些人才改革政治,可是很多小人暂时受到重用而没能推行。孙甫、蔡襄上奏说:“宸妃生下皇上做天下君主,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却隐瞒没有提到这件事。”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可是,(实际上)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提到;而他使用士兵,是当时辅臣例行的公开借用的情况,当时(的人)都因此认为不是晏殊的罪过。

过了一年,晏殊疾病加剧,皇帝乘车将探访他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我是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不久,(晏殊)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晏殊)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用篆书在他的墓碑碑首刻上“旧学之碑”。

篇二:《《采桑子》词六篇名作阅读》

《采桑子》词六篇名作阅读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5分)

(2)这首<采桑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因时光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自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每点一分,五点即可)

(2)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8.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8.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9.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8、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9、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4分,每点2分,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采桑子

辛弃疾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采桑子晏殊翻译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吕本中《采桑子》赏析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吕公著、父吕好问俱为名臣。徽宗时为大名府帅司傒官、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宋史》有传。本中诗法出于黄庭坚。有《东莱诗集》二十卷。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一卷。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上片写他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经常月下怀念君(指他的妻子),只有月亮来陪伴他。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叠一样。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采桑子晏殊翻译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与也)明之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石,不相处而相盈。

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圆,各傍月性之一边也。“节引自(《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如例子中所讲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又可比明亮,这是比喻的多边。

钱先生这里讲的二柄和多边,乃是指不同的作品说的。譬如说同样用月作比喻,这篇作品里是褒赞,而那篇作品里却是不满;这篇作品里比圆,而那篇作品里却比明亮。那么有没有一篇作品里用的比喻,既具二柄,又有多边呢?其实这首词就是。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词人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

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采桑子晏殊翻译

这词的想象跟后汉徐淑《答夫秦嘉书》的想象颇有相似之妙处。徐淑说:“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能同而不离。”徐淑虽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何能动而辄俱”,“何能同而不离”,但与本词想象一致,所以这两人也可以说千载同心了。

采桑子

纳兰性德

非关僻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释】:

[1]谢娘:谢道韫,有咏雪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2]瀚海:戈壁沙漠,此泛指塞外之地。

【分析】:

咏雪,乃是因雪感怀。塞外风景苍凉,偏又大雪纷飞,纳兰性德面对此景,既托物喻己,又将此情此感放于壮丽景色中--情景相融,引人入胜。

纳兰性德既是满清贵公子,自然生活在烈火烹油、繁花著锦之中,但是与他相知的朋友都明白他"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这表现在他的咏物词作中,就是风兰、黄葵、红姑娘、甚至雪花这些平凡微小的东西。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不以人间富贵人自居。

这样寒冷处别有风格的雪花,因风而动,飘泊天涯--其质洁,其行芳,却难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词人身处塞外,置身穹宇之下,雪海之中,如何能不同生悲感?月光照雪影、西风送笳声,好一派景象,好一种悲情。

【翻译】

我嗜爱那一朵朵雪花,并不仅仅是它轻盈的体态,而是来自寒冷的地方,越冷越佳妙,而它的根与芽,却植于悠悠的天空。但不要误会,它才不是人间种的富贵花。

谢娘(谢道蕴)死后还有谁能怜借它呢?还不是飘泊到天涯,在寒冷月色里,悲凉的胡笳声中,与万里西风和无边无垠的瀚海黄沙为伴。

纳兰容若《采桑子》

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采桑子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采桑子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采桑子 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篇三:《采桑子(红英一树春来早)》

采桑子

晏殊

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我有心期。把酒攀条惜绛蕤。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

选自《全宋词》

篇四:《采桑子翻译赏析_作者晏殊》

<采桑子>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晏殊。其全诗如下: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前言]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出自于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之手,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采桑子翻译赏析_作者晏殊。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翻译]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时光就那样,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赏析]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采桑子翻译赏析_作者晏殊。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亭”、“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篇五:《昭君怨咏荷上雨翻译赏析_作者杨万里》

<昭君怨咏荷上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全诗如下: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昭君怨咏荷上雨翻译赏析_作者杨万里。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前言]
<昭君怨·咏荷上雨>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词作。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译文]
夏日午眠,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鉴赏]
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采桑子晏殊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采桑子 晏殊全文翻译 采桑子晏殊阅读答案
  • 1、采桑子晏殊解析(2015-12-21)
  • 2、采桑子晏殊(2015-12-23)
  • 3、采桑子 晏殊(2016-01-14)
  • 4、采桑子翻译(2016-01-15)
  • 5、采桑子 翻译晏殊(2016-01-15)
  • 6、采桑子 晏殊(2016-01-15)
  • 7、采桑子 晏殊(2016-01-16)
  • 8、晏殊采桑子赏析(2016-01-22)
  • 9、对采桑子的赏析(2016-02-13)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采桑子晏殊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采桑子晏殊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911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