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生考试网 专题列表

张籍译文的相关文章

烟花美文网专题频道“张籍译文”的相关文章,提供与“张籍译文”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张籍《秋思》 张籍秋思的写作背景

10-26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张籍《秋思》 张籍秋思的写作背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张籍《秋思》 张籍秋思的写作背景   张籍《秋思》   秋思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张籍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万重:形容很多。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   (6)作:写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 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要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译文二: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一: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

张籍酬朱庆馀赏析

10-26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张籍酬朱庆馀赏析 第一篇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闺意献张水部①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①张水部: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②舅姑:公婆。 【翻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 即 近试上张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

张籍秋思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e8402ad276a20029bd642dc4张籍秋思阅读题及答案 第一篇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张籍秋思阅读题及答案】 2.适当设置题目难

张籍名句

03-21

篇一:《经典名句整理》 求学上进: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论语>>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渊陶渊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毁读书迟.--颜真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