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2016-11-05 16:36:53 编辑:zhangyanq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隆中对最早出自《诸葛亮集》卷一第一篇,原名《草庐对》,《三国志》亦有引用。作者诸葛亮,后改名为《隆中对》 。主要关于中国东汉末 ...

  隆中对最早出自《诸葛亮集》卷一第一篇,原名《草庐对》,《三国志》亦有引用。作者诸葛亮,后改名为《隆中对》 。主要关于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隆中对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 方针 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 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四)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每一道题。

  1 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 问谁?————问诸葛亮。

  3 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 为什么问?——A 有徐庶的推荐。

  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 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 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8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六)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七)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八)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九)拓展: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十)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 孙 记

  分析政治形势 荆 益 事

  中 将军优势

  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记

  对 制定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教学反思: 《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因为有七年级上册学过《出师表》做基础,所以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

  作品简介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来的名字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就不好说了。《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近来的研究亦有人认为,《隆中对》一文是作者陈寿仿照鲁肃的于建安五年所作《榻上策》而作。


隆中对教学设计相关热词搜索:隆中 教学设计

1、本课程的讲授着重实现三个目的:其一,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刻理解和领会法律解释的意义;其二,实践技能的训练,掌握法律解释的基本思维、方法和技能,能够结合案例将抽象的法“法律解释方法”教学设计 法学专业教案(2015-07-16)

2、1、使学生理解打折的含义,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六年级《折扣》教学设计老师教案(2015-07-16)

3、1、知识与技能: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田家炳中学(2015-07-16)

4、 我遵循“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发展为要旨的阅读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初一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评优范文(2015-07-16)

5、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倡导体验参与、全员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案例 左立红(2015-07-16)

6、信息技术是一们新兴的学科,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近年来在教学中开始被运用,尤其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体现了信息时代英语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 南平五中(2015-07-16)

7、训练目标:掌握书信的格式 书信内容具体,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书信作文教学设计 (2015-07-17)

8、1、借助多种方法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至爱亲情。 2、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 3、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能进行细致的描写。小学中学“感恩”话题作文教学设计 模板(2015-07-29)

9、本人任教初中英语,现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这一问题来谈谈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创造性地利用课本和其他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范本(2015-07-29)

10、春天,万物复苏,花开鸟鸣。在这处处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里,让孩子去亲近自然、共享自然、感受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小学语文《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2015-07-30)

11、《语文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 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2015-08-13)

12、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2015-08-13)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隆中对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隆中对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263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