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生考试网 专题列表

陆游名句赏析的相关文章

烟花美文网专题频道“陆游名句赏析”的相关文章,提供与“陆游名句赏析”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陆游 陆游简介

03-01

标签: 陆游 简介 关键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的陆游 陆游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陆游 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事迹   少能诗文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

陆游名句大全

09-14

标签: 陆游 名句 大全 关键词: 陆游 名句 大全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陆游名句大全供大家参考选择。   陆游名句大全   1、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4、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   5、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6、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9、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10、千年精卫心平海,三日於虎气食牛   1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13、丈夫贵不屈,成败何足论。   14、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   15、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明月?   16、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1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1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21、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22、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23、满路旋丝飞絮,韶光将暮。此时谁与说新愁,有百啭、流莺语。   24、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2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7、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28、鬓虽残,心未死。   29、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

赏析的作文

03-17

标签: 赏析 作文 关键词: 作文
  赏析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赏析的作文,欢迎参考!   赏析的作文   雏鹰,在风雨中砺练双翅,总有被树干划破的时候;小海燕,在风浪中如何矫健,也总有被骤雨打湿羽翼的时候;成长中的我们,总会遇到坎坷,总会摔在地上,面对家长的期望,学校的焦灼,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学会克服困难,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还记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仙李白吗?记得他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吗?记得他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的不屑吗?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像李白那样的自信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赢得成功。   还记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行者吗?还记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智者吗?还记得那个在赤壁之上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吗?他豁达,他大度,他用平淡去面对愁苦的人生,让愁苦从他悟性非凡的心中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苏东坡一样超然的智慧,要用平常之心去面对,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灵去接受上帝的赠予——苦难。   还记得那个让整个中华为之感动的邰丽华吗?对于她来说,生活是苦的,苦不堪言,但她从容面对,她将痛苦掩埋,掩埋在无声的世界里,然后用微笑去面对苦难,用坚强去追求梦想。   舞台在佛光之中绽放美丽,一个无声的女子,将生命舞到了极致。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邰丽华一样的从容不迫

陆游家训阅读答案

02-02

标签: 陆游 家训 答案 阅读 关键词: 陆游 家训 答案
  陆游家训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陆游家训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陆游家训阅读答案   陆游家训   【原文】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③,训以宽厚恭谨④,勿令与浮薄⑤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⑥。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⑦也,各须谨之,毋⑧贻⑨后悔。   (选自《万金家书》)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 ②简束:检点约束。 ③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④恭谨:谦虚谨慎。⑤浮薄者:浮躁轻薄之徒。⑥端:这里指一个方面。⑦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⑧毋:同“无”。⑨贻(yi):留下。   【参考译文】   后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   【阅读训练】   1.解释   (1)之:指代,这样的人。 (2)忧:担忧 (3)令:命令,规定   (4)恭谨:恭敬,谨慎 (5)令:让,使 (6)自从:从这以后   3.上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天生聪明、才思敏捷、智慧过人的人要特别注重自身修养;家里生有这样的孩子尤其要加强约束和管教,不要让他们与浮夸子弟混在一起。   陆游的家训对今天仍有意义,今天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

赏析《虞美人》

01-15

标签: 虞美人 赏析 关键词: 虞美人
  赏析《虞美人》   深圳市福田区侨香外国语学校 六年级 王丽雅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雨,这成了我们中国的无价之宝,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唐诗、宋词、元曲……一首诗或词,其实就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是诗人的一生经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虞美人》这首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相传在他生日当天创作了这首词,也是在这一天被宋太宗赐酒毒死,生死都在同一天,多么令人唏嘘啊!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曾经诗人是皇帝,不愁吃不愁穿,九五之尊,指点江山,是多么意气风发,转眼便沦为阶下囚,要是我,我也接受不了。没错,诗人十分忧郁,小楼昨夜又刮来了东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承受得了这回忆故国的伤痛啊!四中的雕栏玉砌应该都还在,只是里面的人已经换了。诗人的愁无穷无尽,就像春水一般,滚滚向东流。诗人用十分简短的话,写出了浓重的凄惨,明明是美好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变得悲凉。用一句话,写出景物,但其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本想在生日宣泄一下情绪,但这首歌传入宋太宗耳里,觉得李煜有复国之心,当即把毒酒赐给李煜,而他也一饮而尽。从此,李煜在世间便成了个传奇……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不朽的篇章。   这便是我喜欢的词——《虞美人》   (指导老师:刘丹)

赏析论语的作文2000字(3篇)

01-13

标签: 论语 赏析 作文 2000 关键词: 论语 作文
赏析论语的作文2000字(3篇)   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赏析论语的作文2000字(3篇),供大家参考!   赏析论语的作文2000字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赏析论语的作文2000字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

名句名段

12-13

名篇名段名句名句名段 第一篇 名篇名段名句 一、默写与简答 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2、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

陆游的爱国名句

11-26

标签: 陆游 爱国 名句 关键词: 陆游 名句 爱国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陆游的爱国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陆游的爱国名句(1)   1、《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7、《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8、《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贱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陆游爱国古诗词

陆游爱国主义诗的主要内容陆游爱国古诗词 第一篇 陆游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转) 陆游的一生写了很多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在他的爱国主义诗篇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生活在南宋前期,南宋统治者屈辱卖国,中原大好河山沦于敌手,统治者这种妥协乞和的政策和行为,激起了当时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的愤慨。他们强烈要求抗